
小区楼下的咖啡店,总能见到阿哲对着电脑叹气。他刚辞掉工作满半年,桌面摊着厚厚的创业计划书,屏幕上是 “如何三年内实现财务自由” 的网文。去年他还在国企做行政,每天按时上下班,周末陪父母买菜做饭,可自从刷到 “二十几岁不拼,一辈子平庸” 的短视频,就像被施了咒 —— 先是跟风考研,二战失败后又辞掉 “一眼望到头” 的工作,非要 “干出点不凡的事”。如今积蓄见底,项目没进展,头发掉了大半,逢人就说 “我不能跟那些朝九晚五的人一样,太窝囊”。
这两年,“拒绝平庸” 成了挂在很多人嘴边的口号,可细究下去,不少人的 “拒绝” 早已偏离了上进心,变成一种病态的焦虑。他们把 “平庸” 等同于耻辱,把 “不凡” 定义成唯一的人生标准答案,就像被无形的鞭子赶着跑,既看不清自己的脚步,也辨不明方向。这种非常心态,不仅会把自己拖进泥沼,还容易像藤蔓一样缠绕旁人,引诱着更多人偏离踏实的轨道。
“拒绝平庸” 的病态,首先在于它扭曲了 “平凡” 的本质,把大多数人的生活逼成了 “失败范本”。社交媒体上,满是 “95 后 CEO 年入千万”“应届生拿到百万 offer” 的故事,仿佛不活成这样,就是对人生的辜负。邻居家的女儿小敏,本在县城当老师,学生喜欢她,家长信任她,日子过得安稳又有滋味。可同学聚会时,有人晒出在大城市的升职照,有人聊起海外游学的经历,一句 “你这日子也太安逸了,不怕平庸吗”,让她彻夜难眠。后来她辞了职,挤去北京做教培,每天通勤四小时,工资刚够交房租,不到半年就累得腰椎间盘突出。躺在病床上她才明白,自己追求的 “不凡”,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光鲜,而自己丢掉的 “平庸”,恰恰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54%更危险的是,这种病态心态会像传染病一样扩散,引诱旁人跟着陷入 “伪努力” 的陷阱。办公室里的小林,本打算踏实考个专业证书,提升业务能力。可同事阿凯天天说 “考证没用,要搞副业才能跳出平庸”,今天拉他做直播带货,明天劝他投资虚拟货币,还说 “你看我,每天只睡四小时,这才叫奋斗”。小林被说动了,证书备考扔在一边,跟着阿凯东奔西跑,结果副业没做成,还亏了两个月工资,工作也因为分心出了错。其实阿凯自己也没搞清楚 “拒绝平庸” 到底要做什么,只是看到别人折腾,就怕自己落下,这种盲目跟风的 “努力”,不过是用忙碌掩饰内心的恐慌,最后不仅自己摔跟头,还把身边人带偏了方向。
说到底,“拒绝平庸” 的非常心态,本质上是对现实的逃避,是用虚无的 “不凡” 来掩盖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可。可生活的真相是,大多数人终其一生,都只是平凡人 —— 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没有万众瞩目的光环,却能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,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。就像小区里的张阿姨,开了二十年小卖部,每天清晨进货,傍晚整理货架,遇到邻居忘带钱,她笑着说 “下次再给”;看到孩子放学饿了,总会递上一颗糖。她从不说 “拒绝平庸”,却用日复一日的踏实,赢得了整个小区的尊重。还有老家的表哥,在镇上做木匠,手里刨出的木头光滑如玉,打的家具结实又好看,十里八乡的人都找他。他常说 “咱没本事干大事,把手里的活做好,就不算白活”。
真正清醒的人生,从不是盲目喊着 “拒绝平庸”,而是懂得在努力之后,坦然接纳现实的模样。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选择,而不是把 “平庸” 当成敌人;接纳现实不是躺平放弃,而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把每一件小事做好。就像种庄稼,不是非要种出奇花异草才叫成功,认真施肥、浇水,收获饱满的稻谷,也是一种圆满。
想起阿哲最近终于找了份新媒体的工作,不再执着于 “创业逆袭”,而是每天认真写文案、剪视频,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发自己做的家常菜。他说:“以前总觉得平凡是件丢人的事,现在才明白,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好,比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‘不凡’,踏实多了。”
生活从不是一场非赢即输的竞赛,也不是一道只有 “不凡” 才正确的选择题。少一点对 “平庸” 的恐惧,多一点对现实的接纳;少一点盲目跟风的冲动,多一点脚踏实地的努力。毕竟,能在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,比在 “拒绝平庸” 的执念里迷失,要清醒得多场外配资网站,也幸福得多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